食農教事-每個人都是“吃的設計師”

2018.07.02 | 22:04 PM    編譯 │ Amber    報導地點 │ 雲林縣 斗六    瀏覽次數 │ 2,054 檢舉文章
李佩欣老師示範芋頭西米露製作過程
由雲科大商毓芳教授指導的課程帶領,穿越太平老街的巷弄,來到行啟紀念館後方的「28手兆食堂」,由此次講師李佩欣授課,透過食農教育的設計方式,帶領大家從活動中探索在地食物的奧妙,除了品嘗食物的滋味,透由活動的內容,串連起更深入的人與食物之間的互動關係。

[ 食農教育課程 - 芋頭 ]
我們在28食堂做芋頭系列的好食,
平常隨手都看得到的芋頭,透過老師的巧手也能玩出不同風味~~~
除了芋頭味更重要的是台灣味
  • 林內烏塗村的芋頭-烹煮過程

    了解在地的作物∕體驗製作美食

    此次上課主軸採用林內烏塗村的芋頭,透過老師的的親自示範才了解芋頭製作的方式,其中包含體驗製作芋頭西米露、芋頭御飯糰…等,雖然看似我們隨手可得的食材,但烹飪過程中的時間點以及火侯都可能影響食物本身的口感與風味,而烹飪方式除了蒸煮以外,也可以把芋頭刨成絲狀放入平底鍋炸過後裹在飯的外層,整體口感就像餅乾酥脆的樣子令人讚嘆不已,更是屬於28手兆獨有的手作芋頭御飯糰。
  • 體驗製作芋頭御飯糰

    生活美學,「吃的設計師」...

    除了瞭解在地特色農作物外,對與美感上的擺盤更是要求重點之一,把具體的食材樣貌,融入空間互動的視覺佈置,作為整體美感的概念詮釋,因此稱28手兆食堂的每個人為「吃的設計師」,顧名思義就是透由吃的行為和過程,產生讓用餐行為發生改變的儀式,創造出新的食物體驗;以食物作為傳遞訊息的載體,不談食物的色香味,而是探索食物背後與人的互動模式。
  • 芋頭西米露

    以食物設計的角度來定義28手兆食堂的餐桌計畫,由飲食空間的布置觀點讓人感受到「飲食」與「感受性」或藝術性的連結,不是吃東西這個行為,整個邏輯則是享用餐點的感受性、感受餐點與空間所傳達的訊息。讓食物在地生產在地消費,不只品嚐在地良食,所有來參與活動的參與者更是必須投入農務實作,體會耕作者的辛勞。

    最後,期望透過此次課程讓更多人能參與雲林在地文化的旅遊及體驗活動,並將具有設計質感的在地的農產,推廣至都會人們的餐桌上,開啟一條透過食物與旅行,翻轉社區文化的可能性。期望透過28食堂做芋頭系列的好食,使農產品可以直接從社區裡銷售到市場,保障了耕作者的權益,也期望透由食物設計為臺灣部落特色飲食增開另一條通往國際之路,基於這些因素,故興起投入地方相關研究之契機。
文章贊助累積金額:NT$0

回應

我要贊助

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
新聞編號
1327
新聞標題
食農教事-每個人都是“吃的設計師”
記 者

贊助者資料填寫

姓 名
手 機
E-mail
贊助金額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