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林土庫【王媽媽碗粿】-新住民用心融入台灣在地生活

2018.07.14 | 16:29 PM    作者 │ 張琇菊    報導地點 │ 雲林縣 土庫    瀏覽次數 │ 5,397 檢舉文章
【王媽媽碗粿】夫妻倆與媽媽,正在向雲林好事要花聲的公民記者們,介紹自家的碗粿
在雲林縣土庫鎮順天宮媽祖廟的斜對面,有一家經營台灣傳統小吃的【王媽媽碗粿】,目前這家店的主要經營者是一位原生地在越南的新住民朋友王太太(第二代王媽媽) ,究竟是怎樣的因緣?讓她賣起台灣的古早味【碗粿】,而不僅是越南的家鄉味呢?
當初她嫁來台灣時,也跟先生一樣,在外上班工作,但是因為種種因素,新住民朋友總是多少會遭受到別人的歧視,異樣的眼光和不平的對待。尤其在越鄉下的地方,感受更深,數年後,終於有一天讓心疼她受委屈的先生受不了了,一家人商量著讓她在自家門前開店做生意;一開始也跟大多數做生意的越南新住民一樣,賣熟悉的越南家鄉風味餐,但是因為開店的時間點不對,賣的東西也不符合鄉下的需求,所以生意不好是必然的(在鄉下的越南餐館,主要的營業時間是晚上和假日,要有卡拉ok、賣酒、喝酒….才較有人氣聚集),但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;於是重新思考定位,打算改賣台灣傳統小吃,婆婆建議賣肉圓,因為婆婆原先就做賣肉圓的生意,但先生認為賣碗粿比較好,不用經過油炸,相對比較健康些,同時還能推廣在地米食文化,傳承逐漸沒落的台灣古早味【碗粿】,所以就這樣,最後決定賣碗粿。
  • 王太太 (二代王媽媽) 很慎重的穿起美麗的越南傳統服裝,親自向雲林好事要花聲的公民記者們示範做碗粿

    邊賣、邊學 、邊做,一樣能做出台灣味

    萬事起頭難,想要賣碗粿,不會做怎麼辦?想要去跟別人請教學習,別人也不願意教,怎麼辦?只能先跟有基本概念但非專業的婆婆學習,然後一邊上網找資料自我學習,自己不斷的摸索研究試做,做好就請她先生試吃(她先生也不敢說不吃,再難吃也必須忍著吃),就這樣非常辛苦的邊賣、邊學、邊做,用心努力鑽研試做了四個月,才慢慢越做越好吃,越來越有台灣味,起初剛開始學做時,真的不好吃,之後就越來越順手了,越做口味就越能滿足顧客的味蕾,生意也越來越好,一年前她先生也離開職場,兩人一起努力經營碗粿的生意,現在店裡也有提供學童體驗製做碗粿DIY的活動,如果有人想學做碗粿,老闆也很大器,不藏私,流程與秘訣都教你。同時也希望能盡自己的一點心力,多多推廣雲林在地米食產業。

  • 來自越南的土地公

    當台灣傳統美食遇上越南文化

    如果有機會來【王媽媽碗粿】店裡,品嘗台灣傳統小吃時,別忘了看一下牆角的地上,有一神龕,那是她徵得婆婆與先生同意後,特地回越南請過來台灣店裡坐鎮的【越南土地公】,非常特別,越南的土地公必須供奉在地上,不能像台灣供奉在神桌上。有了家鄉守護神的陪伴與庇祐,這讓她非常高興,有如吃了定心丸一般,備感安心也更有自信心,更認真努力做生意過生活,讓異鄉變家鄉 ,她們一家,讓我們看見,當台灣文化與越南文化相互尊重,相互融合時,生活與生命都更加豐富更加精彩。
  • 王先生夫妻與媽媽 、姊姊和寶貝女兒合影

    自己幸福,也希望所有新住民都幸福

    因為自己切身的經歷,夫婦倆表示「不用特別關心我們,我們現在很幸福,我們希望的是社會大眾多多關心新住民議題」,真心看待新住民,請用同理心、平等心來對待,多多了解,多多尊重,多多包容與體諒,畢竟一個人離鄉背井,遠渡重洋,離開親人朋友與熟悉的一切,來到充滿未知的異地環境生活非常不容易,要克服的問題很多,文化背景的不同,成長環境與生活習慣的不同、價值觀的不同,.認知理解的不同…,還要再忍受這些不舒服的對待,想想都讓人覺得心酸與不捨,所以請不要再用歧視的心態,異樣的眼光,不平等的對待新住民了,大家共同生活在台灣,已是同胞手足,相信愛無國界,希望所有人都幸福。
文章贊助累積金額:NT$0

回應

我要贊助

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
新聞編號
1343
新聞標題
雲林土庫【王媽媽碗粿】-新住民用心融入台灣在地生活
記 者

贊助者資料填寫

姓 名
手 機
E-mail
贊助金額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