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所學校,一畝校田--「神農計畫」農田就是教室

2017.01.15 | 18:12 PM    作者 │ 黃淑玲    報導地點 │ 苗栗縣    瀏覽次數 │ 4,093 檢舉文章
參與的企業與學校師生共聚一堂宛如嘉年華會
1月14日在苗栗中興國小舉辦 <神農一日學校>不只是一日的活動,由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發起的「神農計劃」,2015年邀請9家企業認養當地11所小學,進行有機飲食、土地教育、家鄉認同的播種學習,推動「一所學校、一畝校田」,除豐碩成果發表,透過影音記錄呈現師生共同策劃、耕耘與分享的過程,參與的企業與學校師生共聚一堂宛如嘉年華會。

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表示:「一畝校田,豐富了孩子們學習的無限可能。教育非常迷人,我們不只播下一顆種子,更需要深耕。種子只要種下去,加上灌溉,就有發芽的一天。我們推動的是食農教育,透過農作全程參與,陪伴孩子們,學習到如何平等對待大地。新英國小的孩子們說,他們的菜園是蟲蟲們的吃到飽餐廳,就非常令人振奮。
從觀察種甚麼農作,會引來甚麼蟲,透過專家指導,讓孩子們記錄,畫生態圖譜,從攝影學習到以不同角度看世界,都是擴展學習的領域。」


  • 新英國小的孩子們說,他們的菜園是蟲蟲們的吃到飽餐廳

    透過神農計劃創建的平台,匯入各方的資源進入苗栗。邀請回鄉青年陳鵬文與他行深工作室的夥伴共同策劃,年輕人進入學校細心記錄11所小學裡,孩子們在校田上的學習和笑容。希望透過農作,讓孩子們更可以體會到食物的珍貴與氣候的變遷,當作物遇上天然災害,如何面對挫折,當豐收時,樂於分享的愉悅。

    「神農計劃」從2013年起一個單點的計畫起,變成苗栗新力量的凝聚平台。會場裡的設計,以在生資源與永續留在學校裡為前提;「神農的大腳印」作為第一屆<神農一日學校>的想像,以『農事再生』的展覽主題,結合各校學生的特色作物展演與現場的教育裝置藝術,敘述神農計劃的多元農事學習與成果;同時展覽空間設定為中興國小全校空間,透過校園環境空間的利用,展現神農計畫透過『環境教育』傳達教育精神的形式與氛圍,讓所有的觀眾一同站在土地教室上享受神農的教育理念。展示的部份有高中美術班與國小跨齡合作,以再生材料製作稻草人迎賓、走出水泥屋,在大樹的擁抱下上課的自然校室、11所學校與特色作物加上9家贊助企業(包括普訊創投、互動國際數位、光洋應材、京元電子、貿聯控股集團、東博資本、三商美邦人壽、達航科技、1881TPWS台灣職業女性聯誼會)的心田走廊、社區媽媽運用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舉辦活動回收的路旗,手作成美麗的環保袋;始業式由參加學校師生以戲劇與音樂表演出感想,舞台一側,師生們的澎湃收獲滿滿。苗栗有機小農也一起來響應的「農市集」,以及強調環保的再生藝術工作坊,都是「神農計劃」愛護土地的宣示。

    董事長柯文昌表示:「一所學校,一畝校田,孩子們透過農事體驗,認識故鄉水文歷史,才能真正體會故鄉的美好,愛護土地的價值。校田就是他們的教室,透過農事教育帶領師生有系統的認識生長的土地環境,一起建立永續利用的『共好』的經神。」
    「神農計劃」各學校以校田為核心,無論是自然課、社會課、數學課、電腦課都從校田發掘題材,從土壤、昆蟲、節氣、烘培、加工都是知識,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。基金會也邀請台大昆蟲系碩士蘇立中帶領孩子們進行校田生態觀察、記錄,一個校田就是一個生態系,建立自己的校田生態圖譜。

    精髓是「特色作物」。每個學校都選擇一種代表故鄉的特色作物,孩子們透過對特色作物的認識與耕植,認識故鄉的水文與人文,從玉米、小麥、稻米、洛神花、百香果到地瓜、花生、杭菊….等,11所學校的特色作物,顯示苗栗不同村落的農作特色與社區互動,孩子們對自己的故鄉認識更深、認同更強。每個學校依歲時節氣種植的當季作物,每有豐收,部分成為孩子們營養午餐加菜的來源,自種自食,更懂珍惜。另一部分則依每個學校發展重點不同,例如興隆國小義賣籌款資助孤兒院、新英國小烹煮後帶去隔壁養老院陪伴爺爺奶奶用餐、中興國小則發展文創小物市場義賣…,一個學校ㄧ種計畫,都是為了讓孩子們懂得分享與回饋。

文章贊助累積金額:NT$0

回應

我要贊助

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
新聞編號
737
新聞標題
一所學校,一畝校田--「神農計畫」農田就是教室
記 者

贊助者資料填寫

姓 名
手 機
E-mail
贊助金額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