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育開始萌芽 年輕人積極投入 拯救澎湖漁業

2016.11.21 | 10:41 AM    作者 │ 貝傳媒    報導地點 │ 澎湖縣    瀏覽次數 │ 3,550 檢舉文章
文/廖璟華
澎科大、工研院、高雄市政府、澎湖縣政府,共同成立「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」,希望從皮珊瑚研究出關的高經濟價值的萃取物。這件事情,除了讓鄉親對於澎湖乾淨的海域感到自豪之外,卻也再度讓人對於澎湖海域的魚源枯竭,再次感到憂心。所幸,澎湖有一群年輕人,正悄悄的投入海洋復育的工作,雖然仍無法和大部分只在「掠奪」海洋資源者匹敵,但卻也讓人欣慰。
這一次將實際投入創新中心的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技士張國亮,曾經擔任我國駐外農耕技術團員、並擔任澎湖種苗繁殖場場長達12年,就非常積極地帶領一群澎科大的學生,他們除了上課之外,每天就像個正職的漁人一樣,仔細地照顧他們正在復育的魚種,其中,最令人期待的,還是澎湖經常被討論的馬糞海膽。

學生正積極投入復育工作
這群學生,在張國亮的指導下,每天早上就來到養殖池餵養海藻,從取卵開始,40多天來,海膽已經成長了1公分之多,讓學生們非常欣慰,他們說,這是為澎湖海域盡一份心力,從實務中學習,心裡覺得很開心。
張國亮透露說,目前由海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的東吉島,已經有地方成立巡守隊,蕭小隊長準備投入海膽復育的,看到地方居民如此有心,他們團隊也很樂意提供所復育的小海膽,初步估計至少會提供東吉島2000個海膽。
  • 開放採捕日也就是海膽的「屠殺日」

    講到海洋復育的問題,張國亮感觸特別多,他說,這幾年的「開放採捕日」,在他眼裡看來,就是海膽的「屠殺日」,海膽在短短幾日內被一掃而光,就算有採捕體型的限制亦無法落實,無法讓那海中殼徑六公分以上,8公分以下的海膽有一絲傳宗接代的機會,6公分殼徑是牠們的最小生殖體型,然而我們的管制政策總是如「paper park紙上公園」一般,永遠無法落實,也造成了沒有保留適當種源,讓海膽連繁衍的最後一絲希望都沒有。

    建議縣府盡速設立「種源棲地保護區」
    從小就與海為伍的張國亮說,棲地復育永遠比人工放流有效,要挽救澎湖的海膽資源量非100或200顆海膽個體所能達成,事實上,縣府責無旁貸的,應該在可能管理且能力所及的內灣海膽原生棲地設立「種源棲地保護區」,加以漁業巡護船的巡護管理,並要求種源棲地需長存一定資源量,像這樣的棲地只要2~3個就夠了。
    此外,要落實計畫性生產,馬糞海膽種苗的大量生產技術在澎湖尚未確立,所以放流的種苗需搭配社區自主管理才有辦法得到最大的生產利基,而且這利基需為社區獨享,這樣自主管理才有望成形,此一部分有勞地方單行法規增訂。另一部分放流之位置絕非社區自行指定,需落實科學調查以找出最適之棲地,也就是說需因地制宜適種適地。
    上述兩個想法,是屬於「開源」的部分,至於該如何「節流」?張國亮認為,科學性的資源調查,才是管制的根本。
    張國亮表示,過去沒做或來不及做的,可由此開始進行。採捕量與資源量調查部分,可委託研究或學術單位進行,且由縣府離島建設基金計畫內委託執行即可。至於放流棲地選址,則需研究與地方實務相輔相成才可。
    此外,落實漁業管理要從「新」從「心」開始。張國亮說,學學蕭小隊長吧!從「新」從「心」,汰舊換新,從心開始吧!
  • 社區自主管理 需有四面向同時進行

    政府機關:澎湖縣政府應進行政策法規制定與修訂、經費籌措 與種苗生產供應。其次規定海膽採捕需整顆上岸處理,落實港口及消費市場採捕體型管制,即可發揮效用。
    研究機關: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負責資源調查、保護區規劃選址及採捕量等生物科學面向研究,以提供相關數據予政府及社區協商相關計畫執行之依據。
    學術機構:作為政府與社區自主管理組織之橋樑,輔導社區營造及海洋文創,將社區反應之意見與困難加以收集與研究後告知政府,是官與民之間的潤滑劑,同時將自主管理下收獲之水產品加以文創或協助導入生態旅遊,以增加產值。
    社區居民:自主管理組織成立,建立巡守制度並接受社區營造,收穫分配與利用以增加社區經濟收入與來源。此外模範區的建立非常重要,只許成功不許失敗。
    張國亮說,澎湖的漁業複雜性非台灣本島所能比擬,漁民有經濟壓力不可能不捕撈,捕多少?捕多大?才是重點,全面開放落實管理才是真理!政府有責任告訴人民我們的海洋到底出了甚麼問題?在這民力、民氣可用之時,建議政府可仿以往觀光警察之模式設立海洋保育警察,落實查核保育工作,只要多幾個蕭小隊長,澎湖的海洋便有救了!
文章贊助累積金額:NT$0

回應

我要贊助

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
新聞編號
563
新聞標題
復育開始萌芽 年輕人積極投入 拯救澎湖漁業
記 者

贊助者資料填寫

姓 名
手 機
E-mail
贊助金額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