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華的燈塔 「燈塔婆婆」給街友溫暖
「他們都是甘苦人,因為我曾經也一樣。」在萬華永福街上,一間隱身在民宅中的小教會,它是「台北燈塔教會」,期盼成為世人的燈塔。住在教會地下室的楊惠英牧師,6年前,因為先生過世,差點也淪落街頭的她,受到已故教會創辦人王愛敏牧師的收留,平時一天的時間就耗在準備洗菜、挑菜、做菜供餐給附近的街友。
「我2003年就嫁來台灣了。」濃濃的湖北口音和爽朗的個性,楊牧師不同於佈道時的嚴肅神情,平時的她就像平易近人的大媽,教友們總稱她為「楊婆婆」。
原本在中國有一段婚姻的楊婆婆,因為先生外遇後離婚,聽說台灣好做生意,十幾年前改嫁給住在台南白河的榮民先生,不料,先生卻長期臥病在床,6年後便不幸過世了。
「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,身上唯一僅剩台灣的身分證。」取得台灣國籍後,在中國就成了幽靈人口。在中國還有兒女的楊婆婆,卻不想回中國,她說「在台灣的日子固然辛苦,但兒女生活其實也不好過。」在先生過世後,還是決定不靠兒女自己過生活。
「有時看著這些街友接到飯時,狼吞虎嚥地吃起來,自己看的也不捨。」楊婆婆的先生剛過世時,原本每個月靠著1萬初頭的老榮津貼生活頓時失去最主要的經濟來源,去社會局領補助時,卻遭專員嘲諷「誰叫你們懶!」,她難過地說「如果我懶的話,我怎麼會照顧我先生6年,伴他終身呢。」因為這份同理心,楊婆婆對待街友們就好像對待自己的親人。
燈塔教會創辦人王愛敏牧師也曾是社會底層的甘苦人,之後在萬華創立了燈塔教會,每天供應飯菜讓附近遊民可以溫飽,但王牧師今年4月過世了,金援依靠頓時沒了。
如今教會積欠了2個月的房租(一個月3萬5千元),為了幫忙籌措租金,昨(13)日許多社造工作者、藝術工作者、市場大哥都來幫忙,更發起涼粉義賣,也有藝術工作者扮演機器人說文解字,逗著現場民眾陣陣歡笑,週末日的永福街成為街友的一盞燈塔。
「我2003年就嫁來台灣了。」濃濃的湖北口音和爽朗的個性,楊牧師不同於佈道時的嚴肅神情,平時的她就像平易近人的大媽,教友們總稱她為「楊婆婆」。
原本在中國有一段婚姻的楊婆婆,因為先生外遇後離婚,聽說台灣好做生意,十幾年前改嫁給住在台南白河的榮民先生,不料,先生卻長期臥病在床,6年後便不幸過世了。
「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,身上唯一僅剩台灣的身分證。」取得台灣國籍後,在中國就成了幽靈人口。在中國還有兒女的楊婆婆,卻不想回中國,她說「在台灣的日子固然辛苦,但兒女生活其實也不好過。」在先生過世後,還是決定不靠兒女自己過生活。
「有時看著這些街友接到飯時,狼吞虎嚥地吃起來,自己看的也不捨。」楊婆婆的先生剛過世時,原本每個月靠著1萬初頭的老榮津貼生活頓時失去最主要的經濟來源,去社會局領補助時,卻遭專員嘲諷「誰叫你們懶!」,她難過地說「如果我懶的話,我怎麼會照顧我先生6年,伴他終身呢。」因為這份同理心,楊婆婆對待街友們就好像對待自己的親人。
燈塔教會創辦人王愛敏牧師也曾是社會底層的甘苦人,之後在萬華創立了燈塔教會,每天供應飯菜讓附近遊民可以溫飽,但王牧師今年4月過世了,金援依靠頓時沒了。
如今教會積欠了2個月的房租(一個月3萬5千元),為了幫忙籌措租金,昨(13)日許多社造工作者、藝術工作者、市場大哥都來幫忙,更發起涼粉義賣,也有藝術工作者扮演機器人說文解字,逗著現場民眾陣陣歡笑,週末日的永福街成為街友的一盞燈塔。
文章贊助累積金額:NT$0
回應